4118云顶文章详细信息

Virtuf-Image Virtuf-Image Virtuf-Image Virtuf-Image

【影响】博物馆Vol.20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Virtuf-HasTech Virtuf-HasTech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位于乌鲁木齐市西北路132号,于1959年正式成立,原馆初步设计是农业展览馆,为山字形房建筑,1962年迁至现址改为博物馆并对外开放。

  2005年新馆建成,建筑面积方米,地下一层地上二层,主体高18.5米,该馆科研工作以馆藏文物为重点。2022年5月18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二期场馆建成投用,新疆博物馆迈入双馆时代。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品3.2万件,其一级品288件。有丝棉麻织物包括锦绮绫罗纱缦绢印染刺绣等大量汉唐丝织品,毯毡绦带刺绣等古代织品,多种文字汉文回鹘文佉卢文吐火罗文梵文古和田文吐蕃文阿拉伯文粟特文等书写的文书简牍,晋唐时期木雕泥塑俑像及纸本绢本人物,花鸟绘画,具有斯基泰文化特征的青铜器,以及新疆各兄弟民族的服饰与工艺品。此外,还有部分古生物化石和古尸标本等。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新馆一期于2005年建成,二期于2022年完成建设开馆。博物馆新馆一期建筑面基本呈一字型面对称布局,具有西域风格和新疆地方特色。二期建筑空间由口字形和原有的博物馆一期场馆有机结合而成,形成一个合的空间。寓意新疆在华大家庭实现民族融合和谐发展。

  新疆博物馆二期建设项目方案从新疆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提炼设计元素,结合现代设计方法,创新设计,使新疆地域文化历史文化融合在建筑艺术之,并充分融合博物馆功能,相得益彰。

   新疆历史文物陈列

  新疆博物馆基本陈列王朝统辖治理新疆主题系列展览新疆历史文物陈列展览由先秦时期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五代辽宋时期元明时期清朝时期七个部分组成,以通史新疆地方史为脉络,集展示先秦之清代的各个时期精品文物1570件组,其包括珍贵的锦绣纺织品多民族历史语言文字的简牍和纸质文书精美的壁画雕塑和艺术品,罕见的服饰珠宝金属器皮革制品等家宝藏。

   华史册

  出土文书是新疆博物馆的馆藏特色之一,因为文书属于有机质文物,保存下需要特殊环境和条件。新疆文书多出土于古楼兰和田吐鲁番等地,这些地区气候干燥,加上出土地多被沙漠覆盖,才使得珍贵文书能越千年而不朽。

  华史册新疆出土文献展由简帛文书纸质文书碑刻墓志研究保护四个部分组成,展出文物150件组,包括新疆各佛教洞窟遗址古城址古墓葬等所获古代文字记录,如多语言文字的简牍纸质文书帛书砖志石刻石碑题记等,反映了汉唐代至元明清时期新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宗教交通社会生活等各领域的风貌。

   瀚海珍衣

  考古发现的先秦时期织物汉唐时期的奢华丝绸服饰彩罽以及宋辽元明清以各民族绚丽的服饰,是研究和探索古代新疆各民族同创造的服饰文化的重要资料,是素有衣冠王美称的服饰文化历史的家宝藏,是华民族服饰文化艺术宝库的璀璨明珠,是丝绸之路历史文化交流交融的重要历史见证。

  瀚海珍衣新疆古代服饰精品展展出150多件文物珍品和几百幅复原图。上至3800年前后的河墓地,下至百年前的清代,从先秦服饰,到西域汉晋服饰,到隋唐五代服饰,再发展为红带系宝冠金锦衬英姿的西域宋元服饰,最后演变为具有民族风格的明清西域服饰。

  展览生动展示了从先秦时期至清朝4000年间的古代新疆珍美服装鞋帽和饰品等,古朴暖裘绚丽褐华贵锦帛绚丽彩罽,这些独特的纺织技术和丰富的服饰文化在我服饰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逝者越千年

  逝者越千年古代干尸陈列展以新疆三史教育为主线培育四个认同为落脚点,大力弘扬新疆优秀历史文化,通过展示馆藏古代干尸标本,结合石器木器彩陶食物饰品纺织物文书彩绘泥俑等随葬文物,系统形象地再现了新疆古代先民的生生活与社会风貌,生动反映了西方文明在古代新疆交流融汇创新发展的轨迹。

   千年之语

  新疆博物馆原创千年之语舞台剧演出分为龟兹乐舞绮梦踏歌河公主音韵和鸣五星出方利5个篇章,以古代新疆地区和原地区在文化上同根同源交流交融的历史史实为主要内容。演出通过全息投影将文物与生活场景有机地联系起,不仅还原了文物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风貌和艺术样式,还让文物在剧真正活起,使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得到最佳的观剧体验。

   伏羲女娲交尾图

  伏羲女娲交尾图,唐代绢画,高221.5厘米,上宽105.5厘米,下宽80.9厘米。伏羲和女娲是华民族的远古始祖,相传他们是兄妹,伏羲龙身,女娲蛇躯,当时世界上只有他们二人,兄妹俩别无选择,最终结为夫妻。从此他们不但创造了天地万物,而且成为了繁衍人类的始祖。画,伏羲女娲手持规矩,上身相拥,蛇尾缠绕,两者上部画有炎炎烈日,尾下则是皓月当空。画所表达的具体含义,现在人无从知晓,有人说酷似生命遗传基因结构图,还有人说是古人臆想的神秘符号,总之,目前还没有确切答案,留下了非常神秘的色彩。

   五星出方利锦

  五星出方利锦,汉代织锦护臂,1995年发现于尼雅遗址一处古墓。此锦的发现被誉为20世纪考古学最伟大的发现之一。该织锦呈圆角长方形,长18.5厘米,宽12.5厘米,锦面绢里,为五重纹经锦,纹样和题材新颖别致,宝蓝绛红草绿明黄和白色等五组色经根据花纹纹样分别显花,织出星纹云气纹及孔雀仙鹤避邪老虎等瑞兽纹,上下每两组循环花纹之间贯穿篆体五星出方利文字。结构复杂,工艺精湛,堪称是我汉代锦的精华。该锦再加上墓出土的其它锦上的文字,合起应该是五星出方利,讨南羌,四夷服,单于降,与天无极!寓意五星同时出现于方之天象对征伐有利。

   彩绘天王踏鬼木俑

  彩绘天王踏鬼木俑,此俑出自唐代将军张雄夫妇合葬墓,这种俑是作为墓葬守护神置于墓室门外,以保卫墓主人的安宁。天王全身施彩双目圆睁神态威严气势雄伟,降魔除妖,以保高昌左卫大将军张雄灵魂安。这类木雕天王踏鬼俑,到目前为止在内仅见一例。

   彩绘骑马戴帷帽仕女俑

  彩绘骑马戴帷帽仕女俑,唐代手工泥塑彩绘俑,1972年出土于吐鲁番市阿斯塔那墓地。仕女发束高髻,额间花钿,上身穿白色花纹襦衣,下穿黑色树叶纹图案的绿色长裙,裙上端高及胸部,足穿黑靴,骑在鞍马上,形态典雅,再现大唐贵族妇女的雍容华贵。

   弈棋仕女图

  弈棋仕女图,唐代绢本设色画,1972年出土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地的屏风画。该画出土时已破碎,经修复,重现了11位妇女儿童的形象。画面以弈棋贵妇为心人物,围绕弈棋的主题,又有侍婢应候儿童嬉戏等内容,是描绘贵族妇女生活的一组工笔重彩风俗画。此图贵妇身着典型的唐代服饰,发束高髻,额间描心形花钿,身着绯衣绿裙,披帛,手戴玉镯,做举棋未定正在沉思状。贵妇神情被刻画得惟妙惟肖,画面线条流畅,质感逼真。依据仕女穿着,该贵妇当为六品官吏之妻。

   青铜武士俑

  战青铜武士俑,1983年出土,高40厘米,空,用红铜合模铸成。该俑深目高鼻,头戴顶附弯钩的高顶遮沿帽,上身赤裸,腰间系短裙。左腿屈起,右腿下跪。双手环握,拳心相对,手各有一孔管,原应为弓箭一类的武器。全身肌肉发达,双目凝视前方,显得威武有力。战墓殉葬武士俑并不鲜见,但一般为陶质和木雕,青铜铸造武士俑则极为罕见,其应是战时期在伊犂河流域活动的少数民族塞种人男子形象。

   焉耆语弥勒会见记剧本残页

  唐代焉耆语弥勒会见记剧本残页,长27.5厘米宽18.5厘米,1975年出土,发现44页,均为两面墨书。剧本是一部大型分幕剧作,内容是说年已120岁的婆罗波婆离梦受天神启示,想去拜谒释迦牟尼如佛。但因年长,不能亲身前往,故派其弟子弥勒等十六人,代表他谒佛致敬,这是已知最早的剧本。

   司禾府印

  1959年,司禾府印出土于民丰县尼雅遗址。考古学家判断该印为汉代在尼雅遗址这一区域内管理屯田机构的印章。根据文献记载宜禾都尉,是汉明帝在公元73年打败匈奴后,将所率领兵卒留驻伊吾卢城,也就是今哈密境内设置宜禾都尉,专门负责该区域内的屯田事宜。

  公元前60年,汉朝政府在乌垒城设置西域都护府,西汉王朝统一西域。汉朝在西域进行屯田,保证了军队的粮食供给,有力保障了丝绸之路上的商旅安全。而在屯田过程,先进生技术和工具的传入,极大推动了这一区域内农业的发展。

  司禾府印的出土,表明汉时期已在民丰县尼雅遗址所在区域内屯田。它既是汉朝推行屯田戍边政策的历史见证,也是汉朝对这一区域有效治理的历史见证。

   三志手抄本

  晋代最早三志手抄本,该抄本残卷为最早的三志手抄本,长22厘米,宽72厘米,隶书字体,残存40行,约570字,起自魏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刘备率军伐吴,孙权以陆逊为督拒之,次年战胜蜀军,至吴黄武元年公元222年九月魏伐吴,孙权卑辞上书乃魏文帝曹丕回书止。我们都知道陈寿著三志是在3世纪末,而这本残卷处的年代则是在三志问世不久,可见在晋朝的时候,原和西域的交流十分密切,当时的文化传播速度甚至超出了今人的想象。

   木亭模型

  木亭模型,出土于阿斯塔那古墓,自1000多年前的唐代,高20.8厘米,整体呈红色,由梁柱斗拱构成,间有8根圆柱支撑,下方有方形底座,整个木亭充满盛唐气韵,说明1000多年前,原地区的建筑风格就对新疆地区影响深远,这件木亭模型是代表古代建筑文明的重要文物,包含着古建筑的精髓斗拱,具有特殊的历史文化价值。

   阿图什人头骨化石

  阿图什人头骨化石,这一人头骨化石经鉴定至少有一万七千年的历史,为18岁左右的男子头骨,比现代人头骨要厚。阿图什人头骨化石的出土,意义重大,它证明新疆地区历史悠久,至少在一万七千年前,就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

   楼兰女尸

  楼兰女尸是指1980年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罗布泊西部楼兰故城北部铁板河三角洲出土一具女性干尸。经科学测定该女子死时为四十五岁左右,生前身高1.55米,现重10.1千克,血型为O型,出土时她仰卧在一座典型风蚀沙质土台,墓穴顶部覆盖树枝芦苇侧置羊角草篓等。古尸身着粗质织物和羊皮,足蹬粗线缝制的皮靴。发长一尺有余,呈黄棕色,卷压在尖顶毡帽内,帽插数支翎,肤色红褐色富有弹性,眼大窝深,鼻梁高而窄,下巴尖翘,具有鲜明的欧罗巴人种特征。

  这具楼兰女尸外形保存完好,容貌宛若酣睡,是迄今为止新疆出土古尸最早保存最完好的一具女性干尸之一,也是我目前寄生虫学研究保存的最早的实物标本,距今约有三千八百年的历史,世界著名的古尸之一。

   河公主

  河公主是考古学家于2003年在新疆罗布泊河遗址发掘出的一具女性干尸,考古学者感叹其美丽且完整性,又在河遗址发掘,所以将其命名为河公主。女尸身长158厘米,皮肤呈灰白色,胸乳下垂明显。头戴白色圆毡帽,颈部佩戴缀有珠饰和羽缨的红绳项链,身体用一件宽大的白色织斗篷包裹。头面部保存最好,窄额,宽颧骨,眼窝深凹,依稀可见眼睫,鼻梁尖而巧,嘴紧闭。灰棕色头发自然分,长至颈肩部。头发表面似用胶状物涂抹过,一缕缕粘结在一起。河公主的外貌特征主要有发为棕褐色,鼻梁比较高,眼睛十分深邃,这些表面的特征使考古学家一直认为河公主是欧罗巴人种,根据DNA分析,可以看出早在四千多年以前,方和西方的人群就在新疆发生了基因的混合,河流域的人群是西方的混合人群。

   扎滚鲁克男尸

  扎滚鲁克男尸,距今约2800年,死亡年龄约50岁左右,身长1.76米,1985年出土于且末扎滚鲁克墓葬,科学鉴定为古欧罗巴人种。干尸头发保存良好,呈棕色。眼眉胡须比较发达。仰身曲肢,双手置于胸前,左手指套一长牛皮圈。眼睛鼻梁以及两侧面颊额侧都有黄色颜料的曲卷纹。身穿深咖啡色并缝有精细红边的长外套,下身穿同色同质长裤,长裤上也缝有红色裤沿,足穿长筒软皮靴其一侧长筒靴保存较完整,别一侧基本腐朽,露出里面的红黄浅蓝三色相间的彩色毡袜。

  ◇ 本文部分信息源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等

  ◇ 本文未标注图片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End